第262章 六国伐齐

  在周赧王统治的时期,秦国的国力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土地的不断扩张、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政治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得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的佼佼者。秦昭王作为秦国的君主,面对秦国如此强大的国力,内心逐渐滋生出更高的野心。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拥有“王”的称号,而是渴望以“帝”的名号来彰显自己的无上尊严和权威,甚至开始暗中筹备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真正的主宰。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一项大胆的举动。他主动向齐湣王伸出橄榄枝,提出双方共同称帝的计划。秦昭王自封为“西帝”,而齐湣王则被尊为“东帝”。这一举动看似是对齐国的一种尊重,实则是一种试探和战略布局,试图通过联合齐国来进一步巩固秦国的地位,并为后续的扩张行动营造声势。

  然而,就在两个月后,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纵横家苏秦,这位以智慧和口才闻名于世的策士,凭借其卓越的辩才和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洞察,成功地劝说齐湣王放弃了帝号。苏秦向齐湣王分析了称帝可能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指出这一行为不仅会招致其他诸侯国的反感和联合抵制,还会使齐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齐湣王经过权衡利弊,最终接受了苏秦的建议,取消了帝号。而秦昭王见齐湣王已经放弃帝号,也不得不顺势而为,取消了自己的帝号,以免陷入尴尬的境地。

  秦齐两强的称帝之举,虽然时间短暂,但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诸侯国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一行为彻底暴露了秦齐两国吞并其他五国、瓜分天下的野心,让韩、赵、魏、楚、燕、齐这六国的君主和臣子们感到极度惶恐不安。他们意识到,如果任由秦齐两国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将面临被吞并的危险。于是,为了自保,各国纷纷开始寻求联合对抗秦齐的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韩、赵、魏、齐、燕五国在着名策士邹衍的组织下,结成了攻秦的联盟。邹衍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对各国利益的精准把握,成功地将五国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试图通过联合军事行动来遏制秦国的扩张势头。然而,尽管五国在名义上结成了同盟,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各国之间原本就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恩怨和利益分歧,因此在联合行动中,各国都心怀鬼胎,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有的国家希望借此机会削弱秦国的势力,以提升自身的地位;有的国家则担心其他国家会借机扩张,从而损害自己的利益。这些不同的目的使得五国在军事行动中难以统一步调,指挥不畅,行动迟缓,最终导致这次联合攻秦的行动以失败告终,五国的联军无功而散,秦国则趁机巩固了自己的防御,并继续等待着下一次扩张的机会。

  在整个春秋和战国时期,齐国始终是一流大国。齐国地处富庶的山东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渔盐之利使其国库充裕,百姓富足。在政治上,齐国自齐桓公时期便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其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进入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力更是有增无减,其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拥有精锐的“技击之士”,在诸侯国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战国时期,秦国是最重视齐国的。秦国在推行“远交近攻”策略的过程中,将齐国视为最重要的“远交”对象。秦国深知,齐国的强大实力足以对秦国的统一大业构成重大威胁。因此,秦国在与周边诸侯国展开军事行动时,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与齐国正面冲突,而是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拉拢齐国,使其保持中立,从而为秦国逐步蚕食其他诸侯国创造有利条件。秦国的这一策略充分体现了其对齐国的重视以及对统一大局的精心谋划。

  而燕国则始终是春秋和战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之一。燕国地处辽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中原诸侯国的争斗核心区域。这种偏僻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燕国,使其免受频繁的战争侵扰。然而,燕国的国力相对较弱,经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远不及齐、秦等强国。燕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勉强保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地处偏远,周边强国无暇顾及,才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

  然而,这两个国家却在战国时期爆发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六国伐齐”。这场战役的起因是齐国在齐湣王时期过于骄横,四处扩张,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恐慌。齐国在对外战争中连战连捷,甚至一度攻占了宋国大片领土,其野心和实力让其他诸侯国深感威胁。于是,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合起来,共同讨伐齐国。这场战争规模宏大,各国倾尽全力,最终齐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国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经此役之后,齐国彻底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资格,其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也一去不复返。

  小主,

  而这一段时期,也成为了燕国唯一一次称霸“国际”社会的时期。燕国在联合伐齐的过程中,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合行动,意外地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伐齐之后,燕国的势力范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成为当时诸侯国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燕齐两国是邻国,齐国多次侵占了燕国的领土。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姬职登基成为国君。燕昭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目睹了燕国长期以来的积弱不振,决心振兴大燕,与齐国一争高下。他深知,要想实现燕国的崛起,必须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于是,燕昭王开始积极寻求治国良策,他向贤士郭隗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以兴天下。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500金买马骨”的故事。故事中,一位君主渴望得到千里马,但苦于找不到。于是他派人用500金买来了一副千里马的骨头,这一举动迅速传遍天下,各地的千里马纷纷被送上门来。郭隗通过这个故事,向燕昭王说明了高薪聘请贤才的重要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通过炒作来吸引人才。郭隗告诉燕昭王,只要他能够以优厚的待遇和崇高的礼遇来对待贤才,天下贤士自然会纷至沓来。

  燕昭王深受启发,他以郭隗为榜样,修筑了“黄金台”。黄金台不仅是燕昭王招揽贤才的象征,更是一种对外界的强烈信号,表明燕国愿意以重金聘请天下贤士。经过这一番炒作,燕国的名声大振,各地贤士纷纷慕名而来。燕昭王虚心纳谏,礼贤下士,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此时,乐毅已经拜在燕王麾下。

  乐毅是魏国人,但魏王不识才,他投奔赵国也不顺利。在四处碰壁之后,乐毅最终选择投奔燕国。燕昭王不仅识才,而且善于用才。他任命乐毅为亚卿,这是一个主持军政大事的重要职位。燕昭王给予了乐毅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政治舞台。乐毅在燕国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开始书写自己光耀历史的传奇篇章。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